抓住“同” 体现“异” 促合力
——阅读教学中的体验与思维
福建省安溪县实验小学 林婧影
随着新课程的成熟,大家逐步认识到,阅读教学既要引导学生体验,也要引导思维,促进体验和思维发挥合力作用。《语文课程标准(修订稿)》(以下简称课标)也明确指出“……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,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,加强理解和体验”。
怎样认识与引导阅读教学中的体验和思维呢?
一、抓住“同”,要体验也要思维
抓住“同”,就是要抓住共性,阅读教学,不管什么学段,不管什么文体,也不管什么课型,需要体验也需要思维。 体验与思维,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。“体验”,《现代汉语词典》的解释是,“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;亲身经历。”体验是感性的,没有体验,生命不会受到感动,灵魂不会受到震撼。“思维”, 《现代汉语词典》解释为,“在表象、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、综合、判断、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。”思维是理性的,没有思维,就不可能抓住事物的本质,认识就不深刻。学习语文的目的、语文学习的特点和语文课程的功能作用,都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,既要体验也要思维。
(一)从三维目标的角度看,要体验也要思维
课标指出:“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、过程和方法 、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。三个方面相互渗透,融 为一体 ,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。”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,离不开深入的体验 ;落实知识与能力的目标,更需要深入的思考。
(二)从语文学习的特点看,要体验也要思维
汉语文教科书是文选型的。学生的语文素养,是通过一篇篇文章的学习而逐步形成的。“文章不是无情物”,文章既蕴涵学生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和阅读技能,也在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审美体验。因此,学习阅读,既要在体验中学习,体验作者的情感和审美情趣;也要在思考中学习,学习读懂文章的阅读技巧,学习作者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思考方法。
(三)从语文课程的功能和作用看
课标指出:“语文课程功能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,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。”
语文课程包含文学,通过体验教学,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和审美意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,但语文教学又不仅仅是文学,它的多功能和奠基作用,决定了它还需要思维教学,培养思维能力。
二、体现”异”, 体验思维各有侧重
(一)文体特点不同 体验思维各有侧重
课标在第三学段目规定:“学习说明性文章,能抓住要点,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。”“阅读叙事性作品,了解事件梗概,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、人物、细节,说出自己的喜欢、憎恶、崇敬、向往、同情等感受。”可见,即使是同一学段,文体不同,学习目标也不同,学习方式也有很大不同,学习说明文,主要是分析、归纳、概括等思维方法的运用,当然也可以有体验。而叙事性作品(通常是文学作品)的学习,是以体验为主的体验和思维的结合运用。
(二)阅读阶段不同 体验思维各有侧重
阅读阶段,这里既指不同学段,也指一篇课文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。
先说学段。拿古诗的教学来说,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差别是很大的。课标指出:第一学段是“诵读儿歌、童谣和浅近的故诗,展开想象,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,感受语言的优美。”第二学段”是“诵读优秀诗文,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,领悟内容。”第三学段是“诵读优秀诗文,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、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。”可以看出,第一学段 以在朗读和用画面创设的情境中的体验学习为主,第二学段增加了“领会内容”,则必须有思维的参与,第三学段增加“体味内容”,“体味”,含有感受、理解、欣赏和评价的多重意思,更需体验与思维的结合运用。
如《江雪》一诗,义教教材中编入高段教材,在课标实验教材中编入低段教材。同一首诗,在不同年段,由于学段教学目标不同,体验和思考的分量也是不一样的。在低年段,主要是朗读,和在想象中初步获得情感体验,很粗浅地感受到垂钓环境的冷清与钓者的孤寂。在高年段,就要有时代背景的介绍,和对诗歌意境的分析,理解作者当时的高标的人格和孤傲的心境。
再说一篇课文的教学。一篇课文的教学流程,有感受、有理解、有欣赏和评价。感受,是初步的体验。理解,必须有分析、比较、综合、归纳、概括。欣赏,是更深入的体验,也是更深入的思考。评价,要有比较、分析,判断,思考的理性更多。 因此,,不同阶段的教学,体验与思维不能平分秋色,要各有侧重 。
(三)阅读课型不同, 体验思维各有侧重
课标在“评价建议”中指出:精读的评价,“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,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。” 略读的评价,“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”,浏览能力的评价,“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。”从评价标准可以体会到,以培养精读能力为主的精读课要体验,也要思维;以培养略读能力和浏览能力的略读课,要以训练概括能力为主。如人教版第七册课文《加了一句话》)是一篇略读课文,教学重点是“认真读读课文,找找发生这么大变化的原因;再把最后一段多读几遍,说说你的感受。”可以看出,“找出变化的原因”,主要靠分析性思维;读最后一段的感受,主要也是理解这段话的感受。在北京版的教材中,这篇课文的题目改为《语言的魅力》,是一篇精读课文,北京小学李明新老师在第二届两岸四地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,以“课文中哪些事物变,哪些事物不变”为题,引导学生创造性地体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:(1)先引导学生体验理解,行乞牌上加了一句话以后,事情发生了什么变化?(2)再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探讨:行乞牌加了一句话以后,什么保持不变? 从而让学生体验到语言的魅力,:还是原来的街道,还是来来往往的行人,还是那个老乞丐,还是原来的乞讨方式,所有这些都没变;变的只是行乞牌上的字,“我什么看不见”前面多了“春天到了”这句话,仅这句话,和原来“我什么也看不见”那句话连在一起,产生了强烈的对比,使人顿生恻隐之心,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。语言的魅力,就是这么神奇。李老师的教学,既有理性的分析,但更多的是感性的体验,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。
三、促合力,体验思维相互交融
体验与思维的交融,产生合力作用,是语文教学追求的境界。在优秀课例中,体验与思维,如水乳交融,达到“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”的境界。如于永正老师教《圆明园的毁灭》,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以后提问:“你读了这篇课文,你心里是什么滋味?”这是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情感体验,其中又不乏判断的理性思考在里面;接着,以“你读到课文哪一段最恨?”引出有关写“毁灭”的段落的教学,在板书“掠、搬、毁、放火”等词语之后,是对“毁灭”一段内容的讲解:价值连城的国宝统统掠走,这个“掠”活化了侵略者的嘴脸,这是第一可恨。二可恨,人拿不动的就用牲口搬。三可恨,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。同学们,任意破坏的是无价之宝呀!最可恨,他们企图放火烧毁罪证,罪行是活的东西,销毁了吗?讲解之后是朗读,“同学们再看书,这是帝国主义的嘴脸,一齐把最后一段读一读,1860年10月6日——读。”学生在老师的讲解中加深了对“毁灭”的体验,从而激起对英法联军的仇恨。“毁灭”一段的教学,主要是老师的讲解,老师的讲解,是对“毁灭”一段的分析,在分析中,把学生带入对“英法联军”的仇恨的更深刻的体验中。这样的教学,怎能分得清哪是思维,哪是体验呢?体验与思维的交融,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思想内容,灵魂也得到了洗礼。
新的语文课程,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。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,必须是体验与思维的结合运用。两者的结合,将促进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。
《福建教育》2005年第11期
寻找更多的资源在人教小语资源网:pepxiaoyu.cn